电热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热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许一力A股大跌源头在日本新一轮危机正酝酿

发布时间:2021-03-15 03:49:45 阅读: 来源:电热器厂家

许一力:A股大跌源头在日本 新一轮危机正酝酿

中国A股大跌的源头在日本股市的暴跌,这让全球的目光回归到了这个太平洋岛国之上。笔者以为,引爆日本资本恐慌的,恰恰是号称要拯救日本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疯狂印钞,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安倍经济学是为美国设计的,它最大的受益国正是美国。

中国A股大跌的源头在日本股市的暴跌,这让全球的目光回归到了这个太平洋岛国之上。就在上周,日本国债长期利率骤然飙升,引爆了日本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日经跌幅达到7.3%,2011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一个更加明显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将国债隐藏的危机摆到了台面上?  笔者以为,引爆日本资本恐慌的,恰恰是号称要拯救日本经济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疯狂印钞,时至今日,我们越来越能感觉到,安倍经济学是为美国设计的,它最大的受益国正是美国。  美国利益何以体现在日本货币政策中?这个问题要想搞清楚,需要了解美国本身所处的巨大矛盾之中。  一方面,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从短期强势美元带来的资本回流来看,美国从强势美元数据中得到了实打实的效益,重振美国经济需要资本回流,美国股市连续创下新高也是资本回流的效应。而强势美元的回归,需要美国关闭印钞机退出QE.  另一方面,美国又需要QE。美国政府欠了一屁股债,需要印钱来还,也需要用钱来撬动投资来发展经济,所以量化宽松带给美国经济和就业数据的改善是不言而喻的,QE的退出必然带来的是复苏的重新减速。  这种矛盾之下,美国需要一个折衷的方案来抵消QE和强势美元之间的矛盾冲突。  安倍经济学这时候的出现简直就是为美国服务的。尽管安倍政府以右翼形象登场初期与美国的关系并不如前任般如胶似漆。  然而从安倍经济学的定位来看,不限量宽松却得到了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欢迎,这跟过去实在不可思议。要放在往年,日本多印点日元造成日元贬值,美国出口受阻,这时候美国必然会批评日本。  但最近的G20峰会,美国完全默许了日本大规模宽松的行为。从2012年10月至今,日元对美元快速贬值了20%以上,美国却放任自流。这个默许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两个巨大的态度差异间,反映的就是安倍经济学背后的美国利益。  首先从正常的角度分析,如果日本借由安倍经济学成功复苏,那么意味着,美国很可能将有机会以自身和日本为中心,建立一个对于中国制造的替代体系。  并且从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形成包围网。这其中配合制造业网络重建的,恰恰就是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国内推动的“再工业化”政策。这种趋势在4月份美日的TPP谈判预备磋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大印日元后的日元贬值,可以构成对欧元区的冲击。因为日本制造业重合率最高的国家,除了中国就是德国。  中国可以印人民币造贬值来对付,但欧元区内部动荡,为了保持所剩不多的凝聚力,欧元不敢贸然贬值,在这种前提下,日元贬值意味着欧元区主要出口国的利益将在错失先手的情况下被逐步蚕食。这也符合美国重塑美元地位的愿望。  最后,从美元本身来思考日元政策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其他的细枝末节。比如,以日元大幅贬值,带动全球性货币贬值,那么美元强势和QE之间的矛盾点便很有可能借机磨平。  过去已经证明了,恰恰是在安倍经济学如火如荼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一边享受着量化宽松带来的就业刺激,一边以美元的被动升值带动了全球资本的回流。  这种左右逢源,完全说明了为什么美国前期高调支持日本新政,因为安倍经济学成为了美国经济复苏的一枚良药。  问题在于,安倍经济学造成的日本国内并不乐观。过去几个月,这种印钞表面上是引起了日本经济的反弹,然而这种效能能否持续一直备受学术界的诟病,特别是日本自身。像今天这样日本国债长期利率的大幅飙升,就显示了资本市场本身对于安倍经济学的不买账。  从日本90年代来看,类似的宽松政策并非从未实施过,但都收效甚微。安倍经济学如果仅仅以无限制的释放流动性来对抗日本经济的下滑,那么走出通缩的日本很可能接下来面临的是滞涨。就是这种担忧引发了日本国债市场的异动。  这可能是日本政府始料不及的。但凡提到日本的经济,国债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因为老龄化,日本政府财政一直处于收不抵支的状态,日本政府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200%,甚至远超过所谓的欧债危机核心国。  维持日本债务安全的前提只有两点:第一债务负担不会爆炸性增长,第二债务仍然维持在国内流通。日本国债的持有人几乎完全是其国内民众,债务不外流是保证了其能以发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维持财政收支的唯一原因。目前,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要用来偿还国债产生的利润。  就是在这种前提之下,安倍经济学引发的滞涨预期,直接使得国债长期利率出现了飙升。收益率大幅上涨的背后,日本政府债务收支脆弱的平衡很可能瞬间被打破。  而债务危机一旦爆发,日本经济所面临的打击将远远超出欧债危机中心国家所承受的极限。这对于一直寻求复苏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将是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而因为当下日本人口年龄结构、消费结构都远远恶劣于90年代,所以危机一旦真的爆发,很可能其对于日本经济的毁灭性,将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如果这个预期成为现实,那么安倍经济学对于日本的意义,将无异于当年的广场协议。两次引狼入室,显然日本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新一轮危机仍处于孵化期,只是不知道,安倍政府对于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可能再次失去20年的重大危机,是否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有足够的魄力为此负责。

QE退出成股市最大风险 A股流动性持续偏紧  经济复苏和流动性预期再次改变,5月汇丰PMI预览值跌破枯荣线并创下7个月新低,加大了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而支撑市场乐观情绪的流动性也显现中性偏紧的态势。这给结构性牛市打上了问号。  央行“放水”对冲  受4月份财政性存款上缴高峰等因素冲击,5月下旬以来,短期利率普遍出现上行。面对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价格大幅提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本周一延长交易时间20分钟以应对资金紧张,上次同类事件出现在2011年。尽管多数分析师评论说债市交易系统出现延时属常见现象,市场更愿意把它解读为短期事件冲击,但数千亿的财政存款上缴就导致资金面吃紧,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实际上,今年年初央行的资金“阀门”快速放松并未带动经济增长加速,融资热和实体经济冷的背离显得很反常,在这种背离下过去几个月流动性投放的最大受益者是地产,相比之下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流动性仍然相当紧张,这种情况又一步步地向银行体系蔓延。也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部分金融机构资金短缺,以至近期货币市场利率飙升。因此目前市场整体的资金面状况并未像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为平抑资金利率波动和缓解资金面紧张,央行以“注水”应对短期资金吃紧。继本周二公开市场发行100亿元央票和90亿元正回购后,央行本周四再次向公开市场发行60亿元央票和50亿元正回购。回笼资金的力度明显减弱,央行既不愿回笼过多流动性,以驰援目前短期的流动性紧张,同时又不愿意暂停央票,向市场传递出过多的宽松信号。由于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合计为1580亿元,因此央行本周已实现较大规模的净投放。  流动性短期难乐观  随着月末的逼近,受下旬财政缴款增长干扰、外汇管理新规导致资本流入可能有所减缓、商业银行流动性考核压力增加等因素,令原本偏紧的资金面更是雪上加霜。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计整个5月下旬市场资金利率或将有所上行。不过,如果货币当局能及时对冲控制货币量也会限制资金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幅度。  从市场层面的流动性来看,外汇占款持续狂飙猛进无疑成为人民币升值最大的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新增外汇占款1.51万亿元,同比增长634.61%,高出去年全年1.015万亿元。与历史相比,仅次于2008年。在全球普遍超低利率环境下,海外各国普遍希望通过弱势货币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多分得一杯羹。而我国央行却按兵不动,则在相当程度上加大了套息资金流入的动力。不过,5月汇丰PMI预览值跌破枯荣线并创下7个月新低,再次确认弱势经济,这也给国内市场带来利率下降的压力。目前实体经济往下、资产价格往上的背离或将难以持续。因为一旦美联储中止继续宽松,势必虚升的全球资产价格必然应声大跌,本周四伯南克刚发出可能削减QE规模的消息,全球股市就集体下跌。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就美国经济前景发表证词,称如果就业持续好转将考虑削减购债规模。如果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放缓甚至出现贬值,将导致资金流出,流动性收紧风险不可忽视。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吕春杰称,下半年去库存压力不再,经济或环比改善,带来资金需求上升;通胀虽然持续低预期,但不改向上态势,货币政策将略趋紧,带来资金供给下降。此外,美国QE退出预期升温,在数量上和价格上都对中国流动性带来冲击。在三大因素悄然改变下,下半年流动性或将向紧。  QE退出成最大风险  近期创业板“牛市冲天”的结构性牛市,涨幅高达7成的背后却是净利润仍在延续下滑,这背后无疑是资金的担忧,流动性不足难以撼动大盘蓝筹股。创业板沉浸在集体狂欢中,对于7家公司集体发布提示性风险公告却视而不见。据了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深交所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监管层对近期创业板疯狂炒作的担忧。  中金报告称,目前资金面的主要风险已由此前的资金需求压力和基金仓位下行转变为产业资本净减持。上周产业资本净减持59亿元,创近两年来新高。从市场预期来看,流动性将成为影响股指运行中的主导力量。目前的流动性环境虽可维持阶段性市场平稳,但后续最大的风险则在于美联储边际退出QE,时间节点将在6月或之后。(证券市场红周刊)

A股国际化猜想  近日,中国证监会与国际指数产品开发巨头(MSCI)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去年,富时(英国富时集团)也就纳入A股的可行性与上海交易所进行了接洽。随着技术层面的种种努力,业内人士认为,A股国际化之路正在慢慢展开,目前还需要就外汇管制、财税政策等事宜进行研究。  为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有时候越朦胧的东西越能够吸引资金的关注。我们有必要拨开MSCI朦胧的外衣。  MSCI指数由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Barra公司推出,超过90%的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国际投资部分是以MSCI系列指数为基准的,在欧洲,这一比例超过2/3。几乎所有的投资机构都按这一指数来安排在世界各个证券市场的投资比例,而某个市场如果没有被纳入全球指数,则该市场对相当多的机构投资者都不具备吸引力。2005年5月,摩根斯坦利资本国际公司宣布推出MSCI中国A股指数,该指数是MSCI为中国A股市场创建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指数。  此次,监管层与国际指数公司的接洽,仍处于技术问题讨论阶段,但已经极大地激起市场热情。据了解,MSCI计划将中国股票的权重提高到30%,其中A股权重为17%。由于MSCI等指数公司都是为大型基金服务的,一旦调整旗下指数产品股票权重,指数基金将不得不相应调整股票持仓数量,追加入市资金。考虑到当前跟踪该指数的被动型指数基金规模在1万亿美元左右,因此,一旦加入A股权重,按权重计算,将有1700亿美元配置A股,相当于1万亿元人民币。同样,目前,追踪富时环球股票指数系列(GEIS)的资金总额约3万亿美元,若未来完全取消QFII额度上限,将涉及资金924亿美元。  有国内指数研究人士认为,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布局来看,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提高权重是大趋势。“不过,时间应该不会太快,除了国内方面的政策技术问题外,MSCI指数调整自身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协调。”估计真正落地时间至少要一年。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表示,从长远看,中国资本市场当然要保持对外开放,最终和国际接轨。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理应有一个与其体量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华尔街之所以成为华尔街,纽约之所以成为纽约,都因其拥有一个可以为美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资金的资本市场。中国要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水平和经济的运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同样需要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高效和稳定的资本市场。  MSCI能改变中国股市吗?  过去A股市场是一个封闭市场,投资者主要是国内机构,基本上是存量资金,估值思路和估值体系相对更薄弱些。随着QFII、RQFII投资额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国际资金对香港市场的虎视眈眈,反映了外资高度看好中国境内资本市场。  随着资本项目开放的提速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万亿资金入市将不再是镜花水月。  过去,其他新兴市场被纳入MSCI指数或权重提高后,当地股市都会上涨。  以韩国为例,1998年2月,MSCI把韩国股市权重从50%调升至100%,随后涌向韩国股市的资金将韩国股指抬升80%。另外,从1996年9月2日开始,MSCI将台股指数纳入其各项自由指数中,并从1999年8月开始,将50%比重调升至100%,2000年2月起生效。结果,截至2000年6月底,外资累计净流入金额229亿美元。  国际化是A股的必然趋势。从股权分置改革,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资本市场法制……管理层的种种努力,都是为A股走向国际创造条件。  现在,A股国际化似乎就差“临门一脚”。  是A股的巨大利好吗?  A股的国际化之路已迈出一大步,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背景下,其未来市场空间可期。不过财经评论人熊锦秋认为,市场对此还应理性对待。就目前看,A股要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还有障碍:首先,A股市场和在境外上市中概股声誉不佳;其次,A股市场对外资所有权限制还较严,国外基金要跟踪MSCI新兴市场指数,需要假道QFII等渠道,按有关规定,单个QFII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某家公司股份总数的10%、所有QFII合计持有A股不超过某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30%。如果A股市场还是目前这种状态,就算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也并不意味着A股市场能够有多大涨势。  国内某知名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也对记者表示,“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逾万亿增量资金入市就是个故事。消息出来当天,资金追捧的并不是MSCI即将纳入的权重成分股,大涨的是中小板 、创业板小盘股。”  上海一位资深量化投资专业人士指出,“A股纳入MSCI长期看是好事,但时间会非常长,至少在三五年以上。即使通过了,也有建仓期。大部分投资人把这当个事件,想赶在与MSCI指数挂钩的基金前建仓,但实际上外资也不会通过后立刻买入A股。”  而事实上,记者掌握的MSCI最新数据资料显示,以MSCI指数为bench mark(业绩标准)的全球ETF基金资产规模远没国内机构预计的那么庞大,MSCI指数基金能为A股带来的增量资金或仅为100亿美元左右。  在一个健康的市场,更多的企业会在一种良性循环的体系下成长,这是A股新基因国际化的开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欧美股市迭创新高,特别是美国股市,金融危机前的高点也被跨越,而A股仍然在2200点的山脚下徘徊,并且还经历了连续三年“熊霸全球”的洗礼。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问题出在市场本身。如果不能解决好自身的问题,休说是什么国际化,恐怕还会被国内投资者所抛弃。而A股市场要吸引全球的目光与资金,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先练好内功,打好基础。当自己的腰板挺起来后,离国际化也就越来越近了。(中国经济信息)

街机之三国战纪下载

忘仙ol变态版

帝王世纪ol腾讯qq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