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热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傅莹当软实力遭遇硬障碍

发布时间:2020-01-08 09:43:29 阅读: 来源:电热器厂家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首页十分简洁,因此页面上傅莹的笑脸就显得格外醒目。点击鼠标,这是一篇大使致辞,署名的正是傅莹。致辞的内容称得上别具一格,甫一开篇便说: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间的人们互相学习、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变得愈发重要。在文中,傅莹把网站定位为英国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

这位大使,果然格外重视不同国家间的了解与沟通。

危机大使的媒体公关

傅莹的幽默与机智,让人难以拒绝的柔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一改往日中国官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也正是她屡屡在关键时刻发出直击人心灵的声音,成就了她危机大使的美誉。

2009年年末,北京地铁。赶早高峰的上班族们捧着各种早报、晨报或免费拿来的地铁报,浏览昨日发生的新闻。这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报道了英国毒贩阿克毛被处以死刑的消息,也报道了英国首相布朗的震惊和失望。读到这里,一个年轻人气鼓鼓地把报纸一拍:鸦片战争的账还没算呢!唧唧歪歪!挤在他身旁的人们,虽然彼此陌生,此刻却颇有默契地发出了笑声。

一个证据确凿的案件,却因为牵扯到了民族情绪、政治考量、不同国家间的社会文化差异,而变得纠结起来,不仅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还引发了一段不大不小的外交风波。可见中国与英国之间的距离,并不只是相隔8个时区那么简单。而这,不过是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所面对的一件突发状况而已。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以来,中英关系并不平静。然而,就在公众的注视中,傅莹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英国部分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甚至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制造假象。中国政府和驻英使馆向有关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媒体的致歉。但是,这些迟到的致歉根本无法挽救业已形成的负面影响中国大使馆遭到暴力威胁,北京奥运会遭媒体唱衰,而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半个月后奥运圣火将开始海外之行。在伦敦,圣火能不能得以有尊严地传递?

傅莹决定正面出击,进行一次媒体公关。

2008年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傅莹身穿中式服装,一头银色的短发,气质优雅干练,她怀里抱着两只憨态可掬的福娃,又使她平添几分亲切。

最近几个星期,人们每天都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是议论的方式和内容却让人错觉北京奥运变成了联合国首脑峰会,要负责解决全部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听到傅莹的这句话,主持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显然,时常关注国际新闻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傅莹继续说: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讨论和解决它们有很多合适的方式,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傅莹的这句话,道出了关注奥运会的人们的心声。

而谈起即将到来的火炬传递,傅莹既没有表现出忧虑,也没有大谈奥运火炬的神圣意义,而是来了个换位思考。她说:不少中国人印象里的英国人,还是穿着黑色风衣、打着雨伞的形象,而透过火炬传递的镜头,没到过英国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很多伦敦市民终于感受到,奥运并不仅仅属于北京一个城市,圣火传递可以把伦敦和北京紧紧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只是个由头。英国人对西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由来已久。如何让英国民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呢?傅莹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媒体。

2008年4月5日,就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英国的主流大报《泰晤士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TheOlympictorchisundimmed),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佐以翔实的数据,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西藏的美丽,曾吸引我数次前往每次看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奶奶摇着转经筒,看到年轻的喇嘛激烈地辩论教义,谁能不深深感动于他们的虔诚呢?在她的笔下,西藏的形象不再神秘遥远。

第二天,伴随着2008年伦敦的最后一场雪,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开始了。伦敦是圣火境外传递中路线最长、时间也最长的一站,但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伦敦也将成为圣火遭到暴力阻截的第一站。傅莹大使作为火炬手参与传递,但很快就发生了藏独分子抢夺火炬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4月13日,傅莹就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讲述了中国年轻人的愤慨,还讲述了自己的女儿对整个事件的不解,惟独把愤怒深深地藏在了字里行间。在那些大声抗议、示威的人当中,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面对西方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评论,傅莹则毫不客气: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在一周之内,两度在英国主流大报上撰文,这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媒体上便不断传来傅莹的声音。2009年7.5事件后,傅莹发表在《卫报》上的文章再度成为热点。这篇《团结流淌在中国的血脉中》(UnityisdeepinChina'sblood),以那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开篇,对英国读者而言可谓新颖别致。文章紧接着回顾新疆的历史,谴责恐怖分子的行径,读来十分引人入胜。此文发表后,在《卫报》网站的读者跟帖中就有读者说:这篇温和的文章,从中国人的角度反映了最近乌鲁木齐事件的事实和感受。我相信所有国家都珍惜团结、反对暴力。

但是,傅莹也并非总是柔声细语,在祖国需要的时刻,这位女大使同样能够做到有理有节、掷地有声。

2009年3月29日,伦敦金融峰会前夕,面对BBC的摄像机镜头,傅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当人们给中国扣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外汇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而在英国毒贩阿克毛被我国依法处决前后,傅莹干脆利索地拒绝了英方的所谓谴责抗议,就连英国的网友也拍手称快道:中国这次干得漂亮!

球墨井盖

广州钢板

钢跳板

MYP矿用电缆